当懂车帝联合央视公布36款车型辅助驾驶测试结果时,行业炸开了锅——特斯拉表现优异,而华为系车型成绩不佳。汽车大V陈震却公开质疑:"我依然认为华为ADS最好!"这场争议背后,是封闭测试与真实道路体验的巨大鸿沟。消费者究竟该相信实验室数据还是车主口碑?
事件背景:一场引发行业地震的测试
懂车帝的测试结果显示,2023款Model3和ModelX在高速和城市模拟场景中表现最佳,而问界M9、智界R7等华为系车型多次出现碰撞风险。这一结果与华为"全球最强ADS"的宣传形成强烈反差。
陈震的质疑直指测试本质差异:"封闭场地测的是极端风险,路上跑的是日常体验。"他基于数千公里道路实测坚持认为,华为ADS的变道逻辑、障碍物响应仍是最优解。这种对立观点暴露出行业核心矛盾:标准化测试能否真实反映技术实力?
展开剩余62%封闭测试的"实验室困境"
懂车帝测试暴露三大局限性:固定障碍物缺乏真实交通的动态性,预设路线无法模拟突发状况,变量控制存在明显缺陷。例如小米SU7跟车距离设为4根白线,而蓝山却用8根白线,物理条件差异直接干扰结果公正性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测试场景的"应试性"。华为ADS在实际道路中成功避让突然出现的牛等复杂情况,但这些关键能力未被纳入测评。相比之下,美国IIHS等机构通过分级测试体系,既评估基础安全性能,又验证高阶场景应对能力。
真实道路的复杂变量
但道路测试存在伦理悖论。科技部《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》明确要求车企不得将公共道路作为试验场,这也解释了为何厂商更倾向封闭测试。特斯拉FSD在懂车帝测试中产生27次违章的记录,恰恰说明现实场景的不可控性。
消费者该如何理性看待测评?
面对测评争议,购车决策需把握四个原则:核心安全功能(如AEB)应作为底线指标;按使用场景选择(高速巡航优先者与城市通勤族需求不同);警惕"完全自动驾驶"等话术;交叉验证测试数据与车主社区反馈。
公安部已明确L2级事故责任在驾驶员,这意味着任何测评结果都不能成为脱手驾驶的借口。正如陈震体验FSD后收到的7张罚单所示:系统会犯错,人才是最后的安全阀。
测评争议背后的行业启示
这场风波折射出更深层问题: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厂商"应试式"优化,而用户真实需求被忽视。建议建立分级测评体系,基础安全测试采用严格标准化流程,高阶能力验证引入真实道路大数据。
技术测评的终极目标不是排名,而是推动安全进化。无论测试结果如何,我们都该记住:辅助驾驶的"辅助"二字,永远提醒着人类不可替代的决策责任。
发布于:山东省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